本篇文章1150字,读完约3分钟
唤醒当代人的“心”是阳明现代价值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养心”。在于丹看来,“陶冶心灵”和“磨砺本性”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过程。如何从简单的知识储备上升到洞察力和勇气,是“养心”的需要。以德报德,一刻也不要改变,要读上千里。
阳明文化沙龙。黄伟
“在绍兴,我不敢讲文化。因为,从古代到现在培养这么多文人的文化氛围有多大,”在昨天下午举行的阳明文化沙龙上,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一上任就向绍兴文化致敬。
如何继承经典,创新过去,将阳明心学应用于当下生活,是本次阳明文化沙龙的主题。在这个大讲堂里,王守昌、董平、张学志和于丹四位文化名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传统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三知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守昌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从未抛弃传统文化。他认为,探讨阳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于丹也相当赞同。她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阳明心学唤醒了当代人的“心”。只有唤醒“心”,我们才能找到“心”的力量。
唤醒当代人的“心”是阳明现代价值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养心”。“去邪恶的好,不要修复它一会儿,想想一千英里。”于丹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一会儿不照顾好自己的心,你的想法就会出错。
要探讨阳明文化的现实意义,首先要真正理解王阳明,这是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与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阳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学志的观点。董平说,王阳明,一个曾经似乎只有研究者才知道的圣人,现在被更多的人知道了。然而,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王阳明和阳明文化。过去有人批评王阳明“知行合一”是“知行合一”,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与此相反,阳明心学实际上强调“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识需要转化为行动来实现知识的价值,而信念也必须转化为行动来反映信念的意义。以孝道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仅仅有思想不能算作孝道,而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当父母得到适当的照顾、舒适和满足时,才称之为孝顺,这种孝顺纯粹是一种良心,没有自私的欲望。
将传统转化为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张学志说,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明清乃至近代,而且在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广泛传播。他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在明中叶传入日本,并一举成为一个突出的学派,影响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日本人采纳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原则,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导致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把阳明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而不仅仅是知识,阳明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认为,日常使用的人是“道”。要使阳明文化深入人心,进入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阳明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把学习作为理解的工具。
边肖:林嘉平黄方静
标题:阳明心学唤醒了当代人的“心”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