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4字,读完约3分钟
吴城遗址
唐城遗址
广泛分布在绍兴的一批水利工程,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抵抗了杭州湾的入侵,改变了“随地耕种或以鸟、鹿为食”的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越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土地和食物支持。
那么,这些记载在古代典籍中的水利工程,如《越爵书》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历史,在今天是否安全呢?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于志辉教授携学生与当地文化历史专家、绍兴市研究会会员、越文化研究爱好者一起,携越绝书赴越水利考察。
唐城:越南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你看,这是池塘城。15年前,由于陶萍高速公路的建设,越南的这个水利工程被分成了两部分。”巴士停在岳城区傅生镇万虎村。在文物和考古方面有20多年经验的葛国庆指着路边的一片竹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他看到一个东西向的干涸的堤坝。
于志辉是古典文献学教授,但他从不满足于堆积如山的旧论文中的研究。他在绍兴地方志中看到了许多关于越南水利工程的记载,如《越绝书》、《嘉泰会集志》等,并有去实地看看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绍兴博物馆馆长严敬的支持。严敬表示,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互联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绍兴博物馆的“超级互联”。
这次访问的第一站是唐城。“这里不仅有许多东汉和六朝的古墓,还有大量宋代窑内的遗物。唐城横截面结构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也表明其建筑年代远早于东汉和六朝。”葛国庆最清楚唐城的情况。他去过那里不少于10次,并写过学术论文。
“你看,在斜坡的顶部有一个明显的溢洪道。此外,从斜坡土层的结构来看,土壤非常脆弱,不含杂质,因此应该压实。这种工艺实际上与越国建造城墙的工艺相同。”绍兴博物馆副馆长娄烈解释说。
武堂:越南移民琅琊前的最后一个水利工程
事实上,对越文化的关注不是一两天的事。“到目前为止,大概已经参观了七八个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文献丢失的越南水利工程,也纠正了民间口头传播中的一些不准确之处。”于志辉告诉我,根据佳泰汇记的记载,他在岳城区秦王村发现了范蠡鱼塘的下池,在布塘村发现了范蠡鱼塘的上池。同时,在云松村还发现了一座文献中没有记载的黄庙坝。
调查的第二站是吴塘,这是越南人移居琅琊前的最后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唯一的战俘工程。《越爵舒悦爵吉川帝传》有云:“举剑已灭吴,使吴人建武堂,自东而西千步,而名第。后来,因为这个名字,就叫唐
武堂位于柯桥区湖塘街古城村。今天,只有三个孤立的小斜坡。当参观团站在一排排现代化房屋中的吴塘废墟前(注:当地人称之为常山)时,很难想象当时大坝的风格以及它的抗盐和蓄光功能。"可以预料,这座大坝的废墟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于志辉说。
在寻找的过程中,于志辉也有很多遗憾。例如,东湖的巴库村遗址已经丢失。古坝,书中记载“池塘长1533步”和“它的埋葬名字是托山”。他去了大坝三次,但没有得到确认。还有隔山水大坝,我们下次会再见面参观。
“越国水利遗址是绍兴记忆的一部分。它应该激励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新农村建设和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于志辉说。
:徐文/照片黄
标题:“唐城”和“武堂”今天安全吗?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