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到奶奶会做这么大的事情。我申请的最后一张营业执照应该好好保存。”昨天,她给张美君发了一份“个体户注册基本信息表”,充满了惊喜。
张美君是梁爱娟的孙子。正当她感慨万千的时候,她的祖母梁爱娟的七张营业执照在新昌县市场监督局的展厅里展出。
“发行于1979年10月25日,主营春饼……”当介绍编号为“新001号营业执照”的执照时,该局局长赵新建有些激动:“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存在的个人。营业执照!”
从1979年10月申请营业执照到2017年6月关闭,梁爱娟的小店在38年内换了7次营业执照,成为见证改革开放的珍贵标签。
梁爱娟的店是在2017年拍摄的。
"你可以慷慨地卖春饼。"
昨天,我看到了这七张原本黄色的个人营业执照,全都是梁爱娟(现已死亡)。
赵新建关于“最早”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原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0年12月11日颁发了此前记录的“全国第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持证人是张华梅,主要经营小型百货商店;据《泰州日报》2018年11月28日报道,温岭市还发现了原温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979年11月1日颁发的个人营业执照。
在新昌县发现的那本是1979年10月25日发行的,比温岭的那本早了一个星期。
此外,新昌的许可证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经过比较,新昌的执照上写着“资金总额提取(应为‘四舍五入’)”,而温岭的执照为空白色;新昌的执照注明开业日期为1979年11月1日,而温岭的执照一般只注明年份。
为了挽回当年的局面,我联系了新昌县市场监管局的退休人员余向明,他负责填写梁爱娟当年的营业执照。“过去,人们秘密做生意,整天担心‘跑’(打击投机和丢掉办公室)的事情,现在他们在寻找过去。”73岁的于向明说。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这项政策允许各地批准一些有官方账户的闲散工人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允许雇用任何雇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是我的同事找到了梁爱娟。他说如果他现在被释放,他就能拿到执照。如果他拿到了执照,他就可以做大生意。”余向明回忆道。
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胡东一展示了一条信息:“这是我们在1979年批准的个体工商户名单。”根据这一数据,在1979年,证书签发了三天,即1979年10月25日、12月4日和12月8日。1979年10月25日,共有8个家庭获得许可,其中6个家庭经营春饼,2个家庭经营糖果。梁爱娟就是其中之一。
新昌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为什么春饼摊主是“主力军”?“和流动小贩相比,卖春饼需要一个固定的地方;我们还需要以此为突破口,将更多“闲置运营商”纳入企业管理。”于向明说道。
7 .梁爱娟的营业执照
38年来营业执照的七次变更
梁爱娟申请的第一个营业执照上并没有写商店的名称,而是写了主营业务“年糕”和“油饺”。1983年,由于营业执照制度的改变,梁爱娟两次换了执照,并在“经营范围”栏中填写了“春饼”。
那时年糕生意怎么样?我联系了梁爱娟的儿子,77岁的齐家虎。“一管春饼卖3美分,一天可以卖40或50管,每天多赚1元。”他说他的母亲能吃苦,黎明前起床,一直忙到晚上。“我爸一个月工作四五十元,外加春饼店赚的钱。这个家庭的月收入是七八十元,这在当时是可以的。”他说,在他母亲申请执照两年后,他们家建了一栋新大楼。
“在申请许可证之前,先把它放在这里一会儿,再放在那里一会儿。我非常担心那些“跑”的人会开车走;申请后,展位位置固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生意越来越好。”他说,在卖了几年春饼后,他的母亲开了一家杂货店,边做春饼边卖日用品。梁爱娟的营业执照于1988年1月4日确认了这一点。在本许可证中,“经营范围”一栏已改为“副食品和食品杂货”,而“资本金额”也由“二十元”改为“一千元”。
1989年3月20日,梁爱娟第四次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为“主营:其他食品调味品”和“兼营:食品杂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妈妈不再做春饼,转而卖日用品。”裘嘉湖说。
1993年2月25日,梁爱娟的小店终于有了名字——顺兴副食店。1997年1月30日,梁爱娟最后一次换了驾照。本许可证中的店铺名称进一步规范,变更为“新昌县城关顺兴副食品商店”。
“我在1990年和家人结婚。自从我结婚以来,我一直在帮我奶奶照看商店。”梁爱娟的孙子张美君说,自从她祖母在2004年去世后,这家店已经有了第八个营业执照。经张美娟申请许可,商店名称变更为“新昌县城关区张美君副食店”,“经营范围”栏变更为“零售:其他副食品及日用品”。
张美君说,在小商店改名的那些年里,每月可以赚两三千元,而她丈夫在工厂工作的月薪只有1000元左右。近年来,这家商店一个月赚了四五千元。"说实话,我们依靠这家商店来抚养我们的儿子."
去年6月,梁爱娟和张美君经营的这家店倒闭了。“新昌主城区的改造,将在那里建一个市民公园,我们家已经住进了一所新房子。”张美娟说,由于奶奶的勇气,由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让一些人先富起来”
梁爱娟颁发的第一张营业执照是“新工商证字第001号”。在1988年1月4日收到的第四份许可证中,编号为“新企业个人许可证第10232号”。“我们收集的七个营业执照的数量一直在变化。人数越多,人数越多,反映了新昌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赵新建说。
“1979年,全县只有26人申请营业执照,这是在我们的宣传动员下才办的。1988年,该县申请的许可证数量猛增至653个,注册资金为262.95万元。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人员仇保兴仍保留着一张图表,该图表显示,1998年新昌县共有3225户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为3084.164万元。相应地,梁爱娟于1997年1月30日领取的许可证号变更为“新工商字第160971号”。"从这个号码可以看出,梁爱娟是第971牌照."请宝兴说。
从1979年的第一批26户个体工商户到后来的几千家万户,背后的原因是员工的“经济觉醒”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展厅有一份材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新昌县城关镇个体餐饮户徐灵娣的资金和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写于1985年7月18日,报告记录了家庭主妇徐灵娣于1980年12月“沿街摆摊”,经营馄饨、馒头和豆腐。1983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她租了两个房间,把她沿街的生意改成了商店经营。
两年后,徐灵迪向四名雇员寻求帮助。经调查,该店1985年的季度营业额从开业之初的540元增加到5400元,徐凌迪每月净利润125元,不包括工资、租金、水电费等。报告的结论是:“个体劳动者适当雇佣帮手,增加他们的营业额,增加国家税收,解决社会上一些人的就业问题,这也有利于活跃市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
调查报告发表三个月后,即1985年10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个体工商户尽最大努力扩大业务,有些甚至成立了公司。”赵新建说。
据统计,1986年,新昌县有78家公司;两年后,公司数量增加到136家。截至今年11月,新昌县共有10797家公司,其中10家为上市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看着展厅里的七张营业执照,赵新建感慨地说道。
边肖:陈冰夷潘陈晓林文华
标题:八个营业执照,38年的小商店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