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会龙桥
“过去绍兴的桥,大多由乡民集资捐助而成,很少有官方建造的桥,特别在广大农村和山区,捐资建桥更是历史传统和习俗风尚。人们普遍认为‘造桥铺路建凉亭’是行善积德的事情,是功在当时利泽后代的尚德之举。”绍兴市古桥研究专家罗关洲告诉笔者。
南宋“会龙桥”
正在打造的“迎恩门风情水街”,在干涸的河床上,裸露出了千年宋代古桥会龙桥的身姿:东西走向,5米多长石梁架设在桥墩上,叠架式的桥墩四平八稳;桥上建有廊亭,故称廊桥,亭屋飞檐翘角,气宇轩昂。
笔者在近距离观察时,发现此桥不但建筑结构很美,还是一座见证“人心之美”的古桥:面临古运河的桥梁侧面“会龙桥”桥名左右,刻有“光绪癸卯,里人重建”,在廊桥的柱子上刻有“信女周氏捐”,还在桥墩左右旁的两块“淴浴墩”上,也有“严范氏”“无名氏”等字样。由此可见,整座会龙桥都由捐资而建成,足见先人“人心之大美”。
晋唐“谢公桥”
无独有偶,笔者在调查西小路历史街区人文时,看到跨在西小河上的谢公桥也是民间捐助的。宋《嘉泰会稽志》有载:“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载,谢公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
该桥全长28.5米,净跨8米,桥面呈八字形,顶部净宽2.95米。拱圈石厚为18-20厘米,拱横系石18×18厘米。每块拱石都有刻字及莲花座图案,刻字部分百分之八十都为修桥捐款人姓名。桥下有块正方龙门石上刻有龙形浮雕,栩栩如生。
清代李慈铭曾在此古桥观赏雪景:“寂寂门外路,微有行迹留……冻见微径窄,素叠平桥修;凿冰各造饭,桥下人停舟。”
明代“避塘桥”
位于越城区灵芝街道湖口村东的犭央犭茶湖,有座横跨此湖的“避塘桥”,与其说它是桥,不如说是条塘路、古桥、石亭结合的建筑。因在整条避塘桥中间穿插建造了五座石桥和一座石亭,把犭央犭茶湖隔分为内湖和外湖,以便在外湖航行的船只突遇风浪时,可以靠塘过桥进入内塘避险。这避塘上的五座桥从南至北依次叫天济桥、永济桥、中济桥、普济桥和通济桥。
据嘉庆《山阴县志》载:“湖周回四十里,傍湖居者二十余村。湖西尤子午之冲,舟楫往来遇风辄遭覆溺。明天启中,有石工覆舟,遇救得免。遂为僧,发愿誓筑石塘。十余年不成,抑郁以死。会稽张贤臣闻而悯之,于崇祯十五年建塘六里,为桥者三,名曰天济,盖罄资产为之,五年而工始竣。塘内舟行既可避风涛之险,兼以捍卫沿湖田囿。”
此外,据塘上石廊亭捐资碑载,清代曾多次募款修缮“避塘桥”。
罗关洲告诉笔者,旧时建桥,一般由有声望的人发起成立“桥会”,然后发动百姓捐助,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当然,也有少数巨商和乡绅出资独建的,如嵊州浦口的“普济桥”(现改名为浦口大桥),就由马寅初高祖、曾祖出资建造和修缮。
罗关洲说,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桥历经风霜,弥足珍贵,既要好好保护,更要弘扬其背后“行善积德”的精神。
小编:市民 谢云飞陈文华
标题:绍兴古桥大多是为民间捐赠而建的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