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济阳街江新社区有一对老夫妇。她的丈夫是余安明,91岁,退休教师,他的妻子是退休医生。他们每月的退休工资总计1万元,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在杭州工作。有理由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应该是好的,但是在他们的邻居眼里,他们是相当“吝啬”的夫妇,过着节俭的生活。
原来,夫妻双方都把钱花在支持学生上,30多年来,他们已经捐了20多万元。在于安明看来,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除了他的家人,他从来没有向其他人提起过这件事,而且在捐钱的时候,他故意保持匿名。直到最近,这对老夫妇低调的慈善机构才浮出水面。
一个接一个,帮助学生梦想大学
10月24日下午,当我来到于安明的家时,老人正在打电话,不时开怀大笑。旁边的妻子说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小女孩,她是今年9月由他们赞助的。现在她在湖北学习,她会每隔一天打电话来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
事实上,这对老夫妇已经不是第一次帮助困难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了。早在2012年7月,俞安明就从一位在市海关工作的朋友那里了解到,收到温州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小许正在为学费发愁。他立即拿出15000元,支付了大学四年的所有学费。他经常给她一些生活费。
四年后,小许毕业了,阎安明和他的妻子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重新确定了下一个学生...“在我退休之前,我是滇池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我知道孩子上学有多重要。”于安明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扶贫的基础。很遗憾,这么好的一棵幼苗因为学费而不能成为一个人才。"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能帮助一个人."
让人们感到温暖的是,他们资助的学生每年都带着当地产品来看望两位老人,谈论他们最近的学习或工作。看着成长中的孩子,于安明非常满意,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仁爱”的种子从小就扎根在我的心底
当俞安明第一次参加工作时,他经常拿钱帮助有家庭困难的学生,一次是10元20元,而他的月薪只有60多元。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仁爱”的种子从小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俞安明出生在阮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当他一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祖母抚养他长大。祖母非常重视教育,让他很早就去私立学校。“先生总是教我们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善待你,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美丽。”颜安明回忆说,像《论语》、《诗经》这样的古籍在当时都是教科书。书中的著名句子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孔孟的‘仁’思想深深植根于我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慈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你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于安明就会主动送上一笔爱心钱。1986年退休后,他更乐于助人。每次捐款,俞安明和他的妻子都不愿意签字。有时他们无法脱身,写下“退休干部和退休医生”。
从此,这个签名成了他们的代号:2008年汶川地震捐2000元;2011年,诸暨为“6.16”特大洪水捐款2000元;2013年,云南地震捐了2000元……在过去的30年里,于安明和他的妻子捐了20多万元。
“我和我妻子每月的退休工资是几万元,我们在生活上花的钱很少。我对用省下来的钱帮助别人感到非常满意。”在于安明看来,与许多企业家和有爱心的人相比,他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在日常生活中捐赠“大手”是非常尴尬的
捐钱时不要看“掷很多钱”,但在日常生活中,俞安明和他的妻子是非常“吝啬”的。
水的循环利用,在夏天不开启空,吃起来和穿起来都很简单...算上,这对老夫妇应该有20多年没有买新衣服了。颜安明翻出洗过的衬衫领子,笑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时尚,衣服干净整洁,更别说现在的衣服质量好,不能穿了。”
其他一切都可以节省,而且材料要求非常低。阅读是于安明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在一个小书房里,书架上堆满了书,包括许多珍宝。严安明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拿了一套《辞海》。他说,这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自己买的,现在已经绝版了。“明年是我母校雪棉中学120周年校庆。我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我将把这套《辞海》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母校。”
另外,于安明有一个计划。他计划向母校捐赠1万元作为学生资助基金。他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给有困难的学生带来帮助和希望。
边肖:他黄丹方静
标题:三十多年来,我捐了20万元,但我的日常生活很尴尬
地址:http://www.sihaijt.com/sxzx/11575.html